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优秀作文»作文素材»写作素材»写作素材专辑(133)

写作素材专辑(133)



   1、吉鸿昌的细瓷茶碗
   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不仅以其铁骨铮铮、英勇善战让敌人闻风丧胆,而且还以其体恤民情、正直清廉令人敬仰。
   1920年5月,吉鸿昌的父亲得了重病。吉鸿昌回家探望,看到父亲那依依不舍的眼神,知道父亲有话要讲,便说:“爹,您有啥话尽管说,孩儿一定铭记照办。”他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吾儿正直勇敢,为父放心,不过我有一句话要向你说明:当官要清白廉政,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即不许发财。你只要做到这一点,为父才死而瞑目。不然,我在九泉之下也难安眠啊!”吉鸿昌强忍悲痛,含着热泪答道:“孩儿记下了,请父亲放心!”
   父亲病逝后,吉鸿昌即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当时吉鸿昌在西北军冯玉祥部下任营长,只有25岁。
   自此,吉鸿昌就将那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
  
   2、刘墉羞和珅
   和珅和刘墉经常摩擦,虽经乾隆从中和稀泥,但双方仍面和心不和。
   一天退朝后,和珅想刁难刘墉,便问道:“啥大啥小?啥低啥高?
   啥厚啥薄?啥乐啥笑?啥有恩啥当报?请赐教。”刘墉立即回答:“鹰大雀小。草低树高。脸皮厚白纸薄。鹰扑食乐,得食者笑。羊有跪乳之恩,燕雀有反哺之报也!”
   乾隆想树和珅威信。一天早朝,他把和珅请教过的“啥大啥小……啥有恩啥当报”的问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再次提出来,并点名要和珅回答。和鹦鹉学舌,把刘墉对他说的那几句话又说了一遍。文武大臣听了都发出鄙夷的笑声。乾隆很奇怪,又让刘墉回答。刘墉脱口而出:“国法大私情小。臣低君高。天厚地薄。万岁与民同乐,百姓安居乐业无不欢笑。君待臣有恩,臣当以死相报!”话音一落,满朝文武齐拍手称赞。和珅在众人的欢笑声中羞得无地自容。
   后来和珅问刘墉:“你回答皇上的问题与回答我的怎么不一样呢?”
   刘墉说:“小人与君子有天壤之别也!”
  
   3、谁谋害了冯玉祥
   冯玉祥将军1948年不幸遇难,但其真正原因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冯玉祥之女冯理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就借“考察水利”之名,派我父亲到美国。到美国后,父亲看到国内战乱愈演愈烈,就在美国发表了《告同胞书》,痛斥蒋介石的独裁,呼吁美国政府和人民停止对蒋介石的援助。蒋介石恨我父亲,就开除了他的党籍,吊销了我们的护照,迫使我一家人流亡海外。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党邀请父亲回国参加新政协,父亲立即决定回来。为了安全,我们乘坐了苏联在二战中缴获的德国轮船“胜利号”。7月31日,我们秘密离开纽约,8月中旬抵达埃及亚历山大港。这时,这里停留的一艘国民党军舰引起了父亲的警惕。到了9月1日,我们在黑海上航行时,轮船突然起火,浓烟冲进父亲的特等舱,但由于医务室也提前被破坏,父亲活活地在烟火中窒息死亡,妹妹晓达也不幸遇难。后来查明,火灾是由于电影胶片起火造成的,但具体原因是什么并不知道。美国和苏联都认为这是一次有预谋的政治谋杀,且双方都指责是对方所为。然而,真正的凶手是谁,也许永远无法知道了。
  
   4、巧缩名篇添情趣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有趣的是,这两篇文章都曾被人巧妙缩写,虽短犹妙。林正大把《岳阳楼记》缩写成一首《水调歌头》:
   “欲状巴陵胜,千古岳之阳。洞庭在目,远衔山色俯长江。浩浩横无涯际,爽气北通巫峡,南去极潇湘。骚人与迁客,览物尤长。
   锦鳞游,汀兰香,水鸥翔。波澜万顷碧色,上下一天光。皓月浮金万里,把酒登楼对景,喜极自洋洋。忧乐有谁知?宠辱两皆忘。”
   由文到词,字数减少到四分之一,而风格意蕴不变,真妙。
   黄庭坚把《醉翁亭记》缩成百字短文:“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水,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按原文顺序写来,所用词句多从原文信手拈来,突出了原文的主旨。改后仍用“也”字押韵,很合原文风貌,可谓绝妙!
  
   5、郭沫若的“菜名诗”
   1962年11月24日,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在福建厦门游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南海普陀寺。在午宴上,寺里的法师拿来一张菜单,请郭老予以润色。郭老将各道菜名略作修改、排列,编成了一首顺口溜:“一层腐皮红腊面筋,腐竹酥白碧青,南米粉玉翠花生。半月沉江长生果,酸卤菠萝,甜炸酥酡,三杯茅台,醉得不亦乐乎?”当下逗得满座为之捧腹。
   宴罢,郭老诗兴大发,又笔走龙蛇地写下了五言律诗:“我自舟山来,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三杯通大道,五老意如何?”
   由于郭老的光顾和题诗,南海普陀寺的素斋自此闻名遐迩。
  
   6、朱德手举一半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会后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在全国城乡泛滥开来。
   朱德从3岁起就上山拾柴,到地里捡麦穗和放羊,对于农村和农田他太熟悉了。他不相信从农村报上来的数字,想把“卫星”现象弄个水落石出。他先去广州,到农村后听见农民对办大食堂不满意,就直言对基层干部说,食堂不好就解散嘛!随后,朱德又将这些想法带上了庐山。
   在庐山,想不到原本作为纠“左”的重点发言,随着会议风向的旋转成了“右”的根源。朱德当时并不认为自己的发言是错的,也没注意会场上明显的情绪变化,还是按照自己想的说,以致最后变为同情彭德怀反党分子的重要人物之一,遭受了冷落。等他发现会议大势所趋的气氛,才闷着头不再吭气。
   讲话最耿直,脾气最大的彭德怀在会上受到了严厉的批判。朱德在会议后期基本保持缄默,用无言表达他的满腹意见。在会议最紧张的时候,朱德曾和毛泽东谈过一次话。他对毛泽东直言指出会议的不足之处,“我觉得这次会议发言民主风气不够。”毛泽东先是一愣,想了一会儿,说了一句:“你对一半,我对一半。”表决投票时,按照惯例,大家都要高举臂膀,便于统计。而朱德虽说也举手了,但他弯曲着胳膊,手举到别人一半高的位置。那动作,一看就知道他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举的手。散会以后,毛泽东在庐山散步时遇见朱德,他对朱德说:“你啊老总,举手举了半票?”朱德笑答道:“反正我举了手,至于手是怎么举的,我就不知道了。”
  
   7、当心十个心理陷阱
   人的自毁行为看上去不可思议,却在现实中客观存在着。以下10种最常见的导致自毁的心理陷阱,读者可自鉴之。
   ①求败的性格。有些人自陷于受欺压、被打击的绝境,一筹莫展,即使眼前摆明了有退路、出口,他们还是视而不见,拒绝利用。
   ②自恋狂。自恋狂常常需要别人不停地赞美、爱慕,为了博取对方喜欢,常盲目答应别人的所有要求。
   ③情感幼稚。以幼稚的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此很难得到他人的尊重,是一种打击自己事业的方式。
   ④中年危机。感到中年危机者,认为眼前没有任何挑战值得奋力一搏,变得死气沉沉,喜怒无常。
   ⑤虚幻的期望。志大才疏,对自己的才能和潜力不能作出明智的估计,对自己要求过高,生活目标极不现实。
   ⑥自卑过重。自卑感严重的人在自尊心作祟下,有时会做出荒诞之举以证明自己的价值,结果反而自取其败。
   ⑦报复心强。报复心强者无法泰然面对挫折,结果失去人缘,陷入麻烦。
   ⑧执拗多疑。心胸狭隘,整日疑神疑鬼,总在揣测别人的动机,势必会浪费工作精力,影响人际关系。
   ⑨追求刺激。有些人爱“剑走偏锋”,只有将生活节奏调得很快,晕头转向之后,才会快乐,所以容易判断失误。
   ⑩欺世情结。有些人总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像别人想像中那样好,常常引以为咎,以致自寻毁灭来惩罚自己。
  
   8、男人四十的十大不惑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四十岁,是一个日影西斜的年龄,也是一个洞明世事、了悟自身的年龄。四十岁的陶渊明弃官归隐,说出了“今是而昨非”的名句。男人年过四十以后,其观念变化归纳有十大不惑。
   第一个不惑,是突然意识到行政事务的烦琐,自己是一个小人物。
   第二个不惑,是雄心万丈消退之后,突然恋起家来。
   第三个不惑,是包容一切,或者说“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第四个不惑,是明白了世界是残缺的,美是残缺的,世界上永远没有圆满。
   第五个不惑,是不在盲目迷信权威,觉得人跟人差不多,许多“势”是做出来的。
   第六个不惑,是明白了人类煞费苦心所建立起来的文明大厦,还有许多有懈可击的地方。
   第七个不惑,叫“敢言”,或者叫“童言无忌”,总觉得人应当说真话。
   第八个不惑,叫“承认一切都有定数”,释然地对待许多事情。
   第九个不惑,是打破了对异性的神秘感和膜拜心理,明白了完美的理想女性是没有的。
   第十个不惑,是“念旧”,怀念那些旧人、旧事和曾经给你帮助的朋友。
   当然,最大的不惑是明白了要抓紧时间做事了,因为时间于自己已经不多了。
  
   9、老禅师的忠告
   老禅师带着年轻的徒儿出庙下山化缘,归途中遇见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年迈老妪。
   老禅师当即命徒儿留些干粮和银两给老妪,徒儿有些不情愿。老禅师便开导他说:“生死与功德只在一念之间,这些银两和食物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暂时能维持生计罢了,可对施主却是救命之物啊。”徒儿似懂非懂,恭谨道:“师傅的教诲弟子会铭记于心,有朝一日待弟子振兴寺庙财粮广积之时,定要救助穷苦百姓。”谁知老禅师听了却轻叹着摇了摇头。几年后,老禅师油尽灯枯,圆寂前他把一本经书交到徒儿手中,翕动着嘴唇却没能来得及说出最后一句话。
   年轻的徒儿继承师位后持庙有方,破旧的小庙不断扩建。徒儿心想,等寺庙扩建完毕,一定谨遵老禅师的教诲去广济百姓,可是当寺庙颇具规模后,他却又想,等庙宇更具规模后再济助行善吧。时光荏苒,等徒儿年至耄耋,寺庙已是殿壁辉煌良田百顷。可是,几十年来他却因忙于建庙,疏于善事,最终没有做过一件有功德的事情。临终前,徒儿突然想起老禅师留下的那本经书,当他翻开扉页,但见经书上赫然写着老禅师当年未及点明的忠告———
   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
   其实,帮助别人并非要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后才去为之,要知道力所能及的援助才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10、可怕的误会
   我家乡的林场里,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对年轻人结婚了,婚后生育,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喝,抚养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
   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打开一看,到处是血,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
   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于是抱起孩子。他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腿上的肉没有了。
   循迹找到厨房,看见一只死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啊,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最令人痛心的误会。
   误会的事,是人往往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之下所发生。
   误会一开始,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因此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人对无知的动物小狗发生误会,尚且会有如此可怕严重的后果,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其后果更是难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