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优秀作文»作文素材»写作素材»写作素材专辑(103)

写作素材专辑(103)


最新“作文素材”[103]
   唐金龙编著
  
   1、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达斡尔族:年年高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壮族:迎英雄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
   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
   满族:挂旗过年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撒尼族:食汤圆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此过新年必食汤圆。
  
   2、朱德三奇
   一奇将军不当找真理,有财不发要入党
   朱德从小就关心民族的生死存亡。1909年1月,23岁的朱德考进云南讲武堂,1911年毕业。同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蔡锷任命朱德为连长。他指挥攻占总督衙门,立下战功,时年25岁。后又担任滇军的营长、团长。1917年,护国战争中,他英勇善战,31岁晋升为少将旅长。
   五四后,他研究中国形势后,认识到过去的斗争方式不行,要学习俄国革命,找新的道路。他决心放弃高官厚禄,去找真理,去找共产党。终于,在德国见到周恩来,加入了共产党。
   二奇冲锋在前,身经百战,子弹硬是不碰他
   1916年护国战争中,朱德随蔡锷到四川,纳溪一战朱德率部坚守半月,衣服被子弹打烂。可一点没受伤。南昌起义后,朱德率2500人退至福建、江西边界一带,遇敌一个师。他亲率几个警卫员攀登悬崖陡壁,偷袭敌后打得敌人仓皇逃命。
   1928年6月,敌人十个团会剿井冈山。朱德亲率尖刀连冲锋,帽子被子弹打了一个洞,却毫发未伤。1929年1月,朱、毛带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到赣南遇敌袭击。危急时刻,朱德亲率警卫班掩护撤退。他手提机关枪和战士一起边打边撤,只剩三人,支撑了十多里路,终于和大部队汇合。
   三奇是总司令又是普通一兵
   1928年,红军在井冈山储粮备战。朱德亲自做了一根扁担,他不顾自己年纪大,和大家一起下山挑粮。1941年初到南泥湾搞调查,天黑回不去,就找了两间破窑洞住下。他叫别人休息,自己亲自站了半夜岗。朱德来到农民刘老汉地上,帮他拉犁。过去朱德在延安常和群众开荒种地,担尿拣粪。
  
   3、中华女性称谓多
   自古至今,中国女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由此,在古籍诗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对她们的尊称、敬称,美称和雅称。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丽人”、“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4、我国历史上的十圣
   酒圣 杜康,即少康。传说为酒的发明者。
   文圣 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史圣 司马迁,字子长,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
   诗圣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集》。
   医圣 张仲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对我国医学发展影响很大。
   武圣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期蜀国大将,重义气,精武艺,后人称其为“关圣”、“关帝”。
   书圣 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草圣 张旭,唐朝书法家,擅长草书,对旧隶的草体造诣很深。
   画圣 吴道子,唐朝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有“吴带当风”之美誉。
   茶圣 陆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经》三卷。
  
   5、货币上的书法
   货币不仅是经济的反映,而且也是一定文化的反映。我国古今货币的文字,还反映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源流。货币上的文字,大多出自书法名家之手。
   秦汉钱币的文字,据说出自李斯的手笔。李斯对统一文字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玉箸篆笔书法如锥划石,纤细有力,气韵飞动,十分潇洒。
   唐朝著名的“开元通宝”是大书法家欧阳询写的,他专习“二王”书法,曾提出真书字体“结字三十六法”,人们赞美他的字是“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开元通宝”四字写得劲险峭拔,于“平正中见险绝”。
   五代十国时的钱币文字以南唐最为有名,此时铸造铜钱“开元通宝”的篆字是当时的礼部尚书徐铉所写,他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
   北宋的钱币,书法都具特色。“淳化元宝”有楷、行、草三种字体,俗称“御书体”,是宋太宗赵灵亲笔所写。“崇宁”、“大观”两种钱币文字是宋徽宗赵佶写的,名曰“瘦金体”。他的字体对后代颇有影响,金代钱币“大定通宝”四字就是仿赵佶的“瘦金体”。
   元代的钱币“至正之宝”,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周伯琦写的,端庄稳重,玉润可爱。
   解放后我国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是从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至1955年3月1日收回,共有12种面额,62种版面,这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筹建者,当时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工作的董必武同志题写。
   从1955年3月7日至1987年4月27日发行的第二、第三、第四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是原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的马文蔚先生应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南汉宸同志所邀而书写的。
  
   6、古代的储蓄
   在我国,“储蓄”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尉缭子·治本篇》:“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后汉书》也有记载:“古者急耕稼之业,致耒耜之勤,节用储蓄,以备凶灾。”这里的储蓄,指的是积谷防饥,和今天把多余的钱存到银行里的储蓄虽有所不同,但从勤俭节约和有备无患这两层意思上说,实际上是一致的。
   到西汉时,把多余的钱积攒起来已成为人们的习惯。在民间还创造了一种专门用来储蓄钱币的瓦器,叫作“扑满”。在叙述西汉时代遗闻逸事的小说集《西京杂记》中记载:“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就是说这种钱罐子将钱从孔投入后就很难倒出。只有待装满后打碎之,才能取钱。这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儿童储蓄罐。还有把钱币装入罐中埋入地下的“窑藏”,则是古代社会另一种储蓄方法了。
   至于专门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大致起自唐代。唐朝由于商业发达,有的商人在大城市里设有柜坊,替人保管钱币,存钱的人可以随时凭折子取款。以后到了明末清初,商品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大商人为了筹集资金,设立了钱庄、银号、票号之类,接受存款,并且付给存户一定的利息。至清代中叶,银行兴起,储蓄便成了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
  
   7、明信片史话
   1869年10月1日奥地利在维也纳邮政局首发世界上第一套明信片后,仅3个月就投寄300多万张,震惊毗邻国家。紧接着,德、英、美、法、瑞士等国仿效的明信片也相继问世,以后明信片逐渐风靡全球。
   我国第一套明信片是清政府于1896年发行的,左上角印有“大清邮政”字样及蟠龙和万年青图案,已成为今天珍贵的文物资料。民国16年(1927年)三月,交通银行开业二十周年之际,当时的交通部为纪念这一盛典,特准发行纪念明信片一组,计四种,正面用红、绿、紫三色套印,邮品图案系帆船式,象征一帆风顺;反面图案则各异,其一枚用邮、电、路、航四项交通之摄影,其二、三、四枚则分别用天津、上海、汉口交通银行外景之摄影。这套明信片纸张洁白,彩图精美,经与万国邮政的联盟各国商定,可在会员国之间通行无阻。此即我国第一次正式发行的纪念明信片。唯印制甚少且系非卖品,仅供临时馈赠之用,是故外间绝少获见,成为集邮之珍品。
   1949年以后,新中国发行了题材多样、富有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的精美明信片。反映了我国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发展和面貌。这种内容简单、没有保密性质、邮资略低于信函、书写与邮寄简便、不用信封的明信片,长期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它既能起到信函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作用,又具有更多的审美价值。然而因印刷明信片需耗费太多的木材和纸张,所以随着人们保护森林、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这种传统的通邮形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8、名句救后代
   宋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千古流芳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这一句,救了他十二世孙范从文一命。
   范从文,字复之,著有《小学章诂》。明初,他任监察御史时,被同僚诬陷,背忤旨罪入狱,被判死刑,只待行刑,所谓无巧不成书,恰逢皇帝朱元璋到大理寺视察狱案,看范从文案卷时,发现他是先贤范仲淹的后代,便亲自审问范从文,之后动了恻隐之心,命人拿出5块锦帛,御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赐给范从文,说:“赦你不死!”判他戍守庄浪卫(在今甘肃省)。
  
   9、古人的环保意识
   早在两千多年前,汉宣帝曾制定一项保护鸟的法:“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摘巢探卵,弹射飞鸟。”三辅即今陕西西安一带。
   1975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县发掘了两座战国到秦代的古墓,第11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中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其整篇条文的大体意思是这样:
   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水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灰;不准捕捉幼兽幼鸟或掏鸟卵;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罟和陷阱。以上禁令,到七月得以解除。
   这份《田律》禁令,不但保护植物林木,鸟兽鱼鳖,而且还保护水道,不得堵塞。这确是少见的珍贵文献。可算得上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了。
  
   10、巧用标点救性命
   清代有位书法家给慈禧太后题扇,写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这位书法家因一时疏忽,竟写漏了一个“间”字。
   慈禧太后看了大怒,以为书法家欺她没学识,便恼羞成怒,喝令手下把那位书法家推出斩首。书法家情急生智,忙解释道:“太后息怒。我这是用王之涣诗意填写的词啊!说完,他当场断句标点,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以后,无言以对,只好赐酒压惊。这位书法家的性命因此而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