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优秀作文»写作指导»初中作文指导»中考作文辅导讲座专稿

中考作文辅导讲座专稿

写人叙事为主(印证以上题目) 我经受了一次挫折——什么挫折?和谁有关? 我真喜欢这里    ——这里发生过什么事?这里曾经有谁? 一个愉快的假日  ——什么事使你愉快?什么人使你愉快? 美好的回忆      ——这件事美好在哪里—事的美好必与人的美好相关。 放学以后        ——发生了什么事?遇见了什么人? “关注生活”    ——生活中怎样的事和人,值得你关注?3.共同特点/记叙文——记叙——人和事 四条原则 1.扣题(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①认真审题→磨刀不误砍柴工 评分标准 作文(40分)分五等评分 一等(35-40)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二等(29-34)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等(22-28)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尚明确,内容欠具体, 结构完整,条理欠清楚,语言欠通顺。 四等(16-21)不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泛,结构欠完整,语病较多。 五等(15分以下)感情不健康,或文理不通,或语病严重,或不足三百字,不成篇。 ②关键词语(擒贼先擒王)(印证以上四个题目) 我经受了一次挫折——怎样的→考试,交友,比赛/为什么会→自找,别人设置 我真喜欢这里——为什么喜欢→某些人,某些事 喜欢哪里→书桌,房间,学校,城市,地球 一个愉快的假日——放假的一天,愉快在哪里,愉快的过程,和谁一起愉快 美好的回忆——美好的表现→亲情,友情,故乡,成功,童年,自由,无忧无虑 放学以后——宽泛→几乎任何事情/但是不能→早上8点 关键词语→提供了方向,也限定了范围/顺着它的方向,不要超过它的范围。 优秀的结尾可以分成两大类撞钟式→余音缭绕,久久不绝 放学以后        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铺满落叶的马路上一片金黄。放学后,我骑着自行车朝着家的方向前进。突然的,天空开始阴沉起来,空气中弥漫着雨丝迷惘的泪光,秋风夹着雨滴打落在大地上。无奈之下,我躲进了一家小店避雨。    那小店的对面是个幼儿园,爱子心切的家长们早早拿着雨具:或撑着伞,或披着雨披在门外等候着放学的铃声。期盼中,幼儿园放学的铃声终于响了。家长们鱼贯而入,将孩子们纳入自己的羽翼之下。    随着时间的流逝,幼儿园里的人越来越稀少,到最后,只剩了一个胖乎乎的小孩。    “那小孩的父母不来接他吗?”我想。    又过了一会儿,小男孩朝我的方向跑来,最后躲进了小店。    “翔翔,你妈妈还没来吗?”令我诧异的,店主竟和小男孩攀谈起来,看来小男孩大概和他很熟。    “嗯。”小男孩应了声,说道,“妈妈一定还在教那些大哥哥大姐姐读书。”    他的妈妈是个老师啊!我有些惊讶,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母亲迟迟不来了,我们的老师也常为了学生而顾不上自己的子女。    “你妈妈也真是的,为了学生都忘了自己的儿子了。”店主有些责怪的说道。    “妈妈才没有忘了翔翔呢!”小男孩摇摇自己的小拳头抗议道,“妈妈是很好很好的老师,所以她才很忙很忙,我们的蒋老师也很忙的!”    这么小的孩子竟这么懂事!我感到很惊讶。教师是世界上伟大的职业,教师就像掌管天堂之门的圣彼得一样,打开知识宝殿的大门让我们进去,但他们却常常因为要将幸福施予我们而忘了自己的子女,这份无私的奉献曾使千万人感动。生为学生是幸福的,但身为老师的子女却是辛苦的,因为他们总是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许多人因此而责怪父母,但这小小的孩童却是如此懂事!    我惊讶了,我震憾了,小男孩和店主仍在交谈,我的思绪却停留在此。    呆愕间,雨停了,我走出小店,跨上自行车带着深深的感触继续向家的方向前进,回眸间,那小男孩仍在等待……    点评:    文中有三个人物:“我”、店主和小男孩。但凸显在读者面前的,却是并未出现的第四个人物——一位顾不上自己孩子的女教师,全以店主与小男孩的对话写出,这是很高明的虚实笔法。清代沈详龙《论词随笔》指出:“词当于空处起步,间处著想。空则不占实位,而实意自笼住;间则不犯正位,而正意自显出。若开口便实便正,神味索然矣。”作者深得此中三昧。    当“我”以“我”的离开来结束全文时,“那小男孩仍在等待……”,开放性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还有一种结尾是“截马式”的——紧急刹车,戛然而止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社戏》 例文 放学以后放学以后,我匆忙地骑上了自行车,赶往与朋友们见面的地点——文学沙龙。刚停好车,一个低沉的声音:“两角,停车费。”我一听,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十元钱。把钱给了他,找回许多零钱,手上怎么拿?衣服又没有口袋。不行,不能给。我心想。“没,我没有带钱。”我小声地说着,顺便瞄了他一眼:一位中年男人,灰黑的外套,灰绿的售票包,眼里闪出的光是善良而友好的,我的回答显然让他失望了,声音更低沉些了:“那算了。”我飞快地跑了。听完了讲座,高兴地来拿车,只看见许多的车挤着,连马路旁也又多了一排,我的车缩在很里面了。怎么办?直发愣。“我来帮你拿。”我又听见了那熟悉的声音,吓了一跳。只见他用大大的手握住车的头尾,一辆一辆慢慢地挪动着,腾出一条小小的通道。无论神情还是动作都像是拿自己的车,那么轻松,那么乐意。帮我抽出了车,“给!”眼里还是那样的光。我骑上就飞了出去,骑出了一段路,觉得手中还攥着什么——是那十元钱,才想起刚才连“谢谢”都没有说。车子似乎有些重,速度慢了下来。又等到了放学,还是飞奔文学沙龙。他在他的岗位上。“给,找我六角。”我递过去一元钱。“你还记得昨天的事。”他笑了笑对我说。我又看见了他眼中善良而友好的光。世界是奇妙的,有时候,你只要付出一点点,就会得到加倍的回报。    点评:    同样是付停车费,由第一次的“不行,不能给”,到第二次的“飞奔”过去,主动交纳,连上一次的也补上,是什么促使了其中的转变?是管理员的宽容和敬业精神。文章中的对比与重复的手法值得借鉴。前后两次付车费的不同,“我”的自私和“他”的宽容,“我”的怕麻烦和“他”的不厌其烦,构成了一系列的对比,使得戏剧性的变化合情合理,也加深了故事的内涵。情节本身的重复,以及他眼光中“善良而友好”的一再出现,确定了文章的基调。正是他的“不变”导致我的“改变”,并且使我领悟到“你只要付出一点点,就会得到加倍的回报”这一生活真理。第③点——抒情与议论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温庭筠《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梧桐,梧桐》梧桐,梧桐①院子里头那棵梧桐,怕是已死了罢。人们都这样说。②梧桐挺高大,早些年,枝叶繁茂,是夏天纳凉的好处所。后来,叶儿便掉了。一开始,都当是秋风吹的,可几日过去,便已秃顶了。前年春天,也就凄凄惨惨地立在那里,没有再抽枝发芽。于是人们都说,那梧桐已死了。③外婆住在那院子里。她说,那树是叫虫子给蛀空的。然后便咳了起来,衣襟上开出几朵殷红的花。那时候,外婆已被确诊为患了癌症。④她的生命也仿佛是那棵梧桐了。正赶上那院子拆迁,新房还没造好,别的住家都各自去找住处,外婆则是直接住进了医院。医院在半山,离我很遥远。在我难得有空的时候,就坐着爸爸的车去看外婆。那一日见到外婆时,她虚弱地躺在床上,瘦了,瘦得不成人样了。从外婆病房的窗子望出去,前面便是巍峨的山,那么近,仿佛一伸手便能触到似的。一抬头,夜空里布满了闪亮的星,它们和那连绵的山的黑影遥相呼应。我的手伸去关窗时,听见了外婆的咳嗽声,伴随着我滚烫的泪,从身后传来。那院子已不复存在了,连同那棵梧桐。我竭力去分辨,但仍认不出它原来是立在哪儿的。那样一棵梧桐树,当然是被砍了……外婆的病也越发厉害了。我无法常常去看她,最近的一次也已经是上一个月。那一次,她对我说:“无论是在哪里,无论是什么时候,总归是有希望的,总归是有无数个新的生命的。”那时候,外婆已经搬进新屋,在张罗着立遗嘱了。后来,事情一多,也就无暇再去看外婆,那棵梧桐也像是从我脑中被彻底地